最近在研究代理IP下载的事情,发现这玩意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你说它好用吧,确实能解决不少问题;说它麻烦吧,各种坑也是防不胜防。今天就随便聊聊我这些日子折腾出来的经验,想到哪说到哪。
记得刚开始用代理IP的时候,那叫一个手忙脚乱。有次急着下载一批数据,随便找了个免费代理就往里塞,结果速度慢得像蜗牛爬。最搞笑的是,下载到一半IP突然失效了,进度条直接卡死。气得我差点把键盘砸了,后来才知道免费代理就这德行,稳定性跟中彩票似的。
说到稳定性,不得不提付费代理。刚开始觉得花钱买IP是不是太奢侈了,后来发现真香。特别是那些按流量计费的,用多少算多少,比包月划算多了。不过要注意看供应商的评价,有些黑心商家卖的所谓"高速代理",速度还不如我家楼下网吧的WiFi。
速度这个事挺玄学的。有时候同一个代理,白天慢得要死,半夜却能飞起来。后来发现跟地理位置有关系,离服务器近的节点就是快。有次我找了个日本的代理下动漫资源,速度直接飙到10M/s,那叫一个爽。不过这种好事可遇不可求,大多数时候还是得耐心等待。
验证代理IP能不能用是个技术活。刚开始我傻乎乎地用浏览器一个个试,后来学聪明了,写了个Python脚本自动检测。说到脚本,requests库真是神器,配上代理参数简直不要太方便。不过要注意设置超时时间,我有次没设超时,脚本卡在那里一整天,差点把电脑跑死机。
说到超时,这个参数特别重要。设置太短容易误判,设置太长又浪费时间。经过多次试验,我觉得5秒是个不错的折中方案。当然具体还得看网络状况,有时候网络抽风,再好的代理也白搭。
代理池这个概念挺有意思的。就是把一堆代理IP放一起,自动切换使用。刚开始觉得这得多麻烦,后来发现现成的工具一大堆,像什么ProxyPool之类的,配置一下就能用。不过维护起来也挺费劲的,得定期清理失效的IP。有次偷懒半个月没更新,结果池子里全是死IP,用的时候那叫一个绝望。
说到维护,代理IP的存活时间真是个谜。有的能用好几个月,有的刚买来就挂了。后来发现跟使用频率有关系,用得越多的死得越快。所以我现在都习惯把代理IP分分类,重要的任务用新IP,不那么重要的用旧IP凑合。
验证码是个大麻烦。用代理下载经常遇到各种验证码,有时候还得识别图片里的扭曲文字。最烦人的是那种滑动验证,用代理根本过不去。后来发现有些高级代理能绕过这个,不过价格也贵得吓人。实在不行就只能手动处理了,虽然麻烦但至少能解决问题。
说到价格,代理IP的市场真是鱼龙混杂。从几块钱到几百块的都有,质量也是天差地别。我的经验是别贪便宜,但也不用追求最贵的。找个中间价位的,先买少量测试,好用再大量购买。有次图便宜买了个超级便宜的套餐,结果IP全是黑的,连百度都打不开。
使用代理下载要注意频率控制。有次我太着急,设置线程数开到100,结果把人家服务器搞崩了,IP也被封了一堆。现在学乖了,一般控制在10个线程以内,虽然慢点但稳妥。有时候慢就是快,这个道理在代理下载上特别适用。
日志记录很重要。刚开始觉得麻烦不记日志,后来出了问题根本找不到原因。现在我都习惯把每次请求的代理IP、响应时间、状态码都记下来。过段时间分析一下,哪些IP好用哪些不好用一目了然。有次看日志发现某个IP段特别稳定,后来就专门找这个段的买,省了不少事。
协议类型要注意区分。HTTP和HTTPS的代理不能混用,SOCKS代理又是另一回事。有次我拿HTTP代理去访问HTTPS网站,死活连不上,排查了半天才发现问题。现在我都直接用支持所有协议的代理,省得麻烦。
末尾说说匿名级别。透明代理、匿名代理、高匿代理,区别可大了去了。下一般资源用匿名代理就行,但要下些敏感内容就得用高匿的。有次我用透明代理下东西,结果真实IP被人发现了,吓得我赶紧关机拔网线。从那以后就特别在意这个匿名级别的问题。
其实用代理下载最重要的就是多尝试、多总结。别人的经验再好也不如自己踩几个坑记得牢。我现在电脑里还存着个"黑名单",记录着各种不靠谱的代理供应商,每次买之前先对照一下,能少走不少弯路。
对了,突然想起来还有个坑。有些网站会检测User-Agent,用代理访问时记得随机更换。我有次用一个固定UA疯狂请求,结果被当成爬虫封了IP。现在都用fake-useragent这种库自动生成,省心又安全。
总而言之代理IP下载这事吧,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简单。关键是要有耐心,遇到问题别着急,慢慢摸索总能找到解决办法。我现在已经能比较熟练地应对各种情况了,虽然偶尔还是会遇到新问题,但至少不会像刚开始那样手忙脚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