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17日,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宣布暂停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(DeepSeek)的应用程序在韩国应用市场的新用户下载,理由是“数据收集行为存在安全隐患”,并要求其依据韩国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进行整改。这一决定不仅折射出韩国对数据主权的敏感,更揭示了全球AI技术竞争中技术壁垒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复杂博弈。与此同时,代理IP技术作为绕过地域限制的潜在工具,也为这场博弈增添了一层灰色阴影。
韩国禁令的深层动因
韩国此次对DeepSeek的限制并非孤立事件。早在2月初,韩国外交部、国防部、产业通商资源部等多个政府部门便以“担忧敏感信息泄露”为由,屏蔽了内部系统对DeepSeek的访问。韩国个人信息保护委员会指出,DeepSeek在用户终端信息、IP地址、键盘输入习惯等数据的收集与存储方式上存在“不完善之处”,且相关数据被传至中国服务器,可能威胁国家安全。尽管DeepSeek的开发者已配合韩国监管机构提交说明并指定在韩代理人,但韩国政府认为整改需要“相当长的时间”,因此采取了阶段性限制措施。
值得注意的是,韩国政府并未对ChatGPT等其他AI工具采取同类措施,凸显其对中国技术崛起的特殊警惕。代理总统崔相穆更直言,DeepSeek的AI模型对韩国核心技术竞争构成“新的冲击”,并宣布斥资34万亿韩元(约1700亿人民币)支持本土AI与半导体产业,目标直指“全球AI三强”。这种“防御性投资”与“技术民族主义”的双重策略,反映出韩国在全球化技术链条中试图平衡开放与安全的矛盾心态。
代理IP:绕过禁令的技术可能
尽管韩国禁止新用户下载DeepSeek应用程序,但其网页服务仍可正常访问。这一漏洞为代理IP技术的使用提供了空间。通过切换至非韩国地区的IP地址,用户理论上可绕过应用商店的地域限制,下载或使用被屏蔽的服务。例如,部分用户可能利用虚拟专用网络(VPN)伪装成其他国家的IP,访问DeepSeek的全球版网页或第三方应用分发平台。
然而,代理IP的合法性在韩国存在争议。根据韩国《信息通信网络法》,未经授权的IP伪装可能被视为“妨碍通信”行为,面临法律风险。此外,DeepSeek若检测到非常规IP登录,也可能加强身份验证或限制功能,进一步压缩灰色操作的空间。尽管如此,技术手段与监管政策的“猫鼠游戏”从未停歇——从早年绕过Netflix区域限制,到如今应对AI应用封锁,代理IP始终是用户突破地理边界的工具之一。
国际回应与中方的立场
韩国的禁令并非个案。澳大利亚、意大利、法国等国同样以“数据安全”为由限制DeepSeek在政府系统中的使用,美国甚至拟立法将使用DeepSeek定为刑事犯罪。这些措施的背后,既有对数据跨境流动的担忧,也暗含遏制中国技术影响力的战略意图。
对此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多次强调,中国政府始终要求企业遵守海外运营地的法律法规,反对将经贸科技问题“泛安全化”“政治化”。中国驻韩大使戴兵亦呼吁国际合作,构建“开放、包容、普惠”的AI治理环境。这些表态既是对DeepSeek事件的外交回应,也映射出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争取话语权的努力。
技术竞争与隐私保护的双重未来
DeepSeek在韩国的遭遇,本质上是技术主权与数据全球化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现。一方面,AI技术的跨国应用依赖数据自由流动;另一方面,各国对数据本地化的要求日益严苛。韩国通过立法与投资双管齐下,试图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强化技术自主,但其政策效果仍待观察——若过度限制外部技术,可能延缓本土创新;若监管不力,则难以平息公众对隐私泄露的焦虑。
代理IP的灰色使用,则是这一矛盾的微观缩影。它既是技术自由的象征,也是监管无力的体现。未来,如何在开放与安全、创新与管控之间找到平衡点,将是全球AI治理的核心命题。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,深化合规能力、构建透明的数据治理框架,或将成为突破国际壁垒的关键。
这场围绕DeepSeek的博弈,不仅关乎一款应用的命运,更预示着技术冷战时代下,每一个数据字节都可能成为国家竞争的筹码。当代理IP的流量悄然穿梭于防火墙内外,我们或许更应思考:技术的终极目标,究竟是连接世界,还是筑起高墙?